明清官窑中的“孔雀蓝釉”罕睹至极不保藏惋惜了!

  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又称“法(琺)綠釉”“法(琺)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

  它是一种以氧化銅(CuO)作着色剂、以硝酸鉀(KNO3)作助溶剂的蓝绿色调色釉,有两种方法烧成;

  一种是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素胎毛坯上再涂上孔雀绿,入窑二次中温烧成。这种技法由于温度不够高,胎釉结合不好,时间久了容易造成胎釉分离,剥落。元代磁州窑的孔雀绿地黑花瓷器,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多造成脱釉。

  第二种技法是在高温烧成素白瓷胎上上釉入窑低温烧成。由于有一层透明白釉成分和孔雀绿釉可以较好的结合,所以相对而言比第一种方法效果好,和后世其他品种的低温色釉如黄釉的做法比较接近。

  在唐代,中国的孔雀蓝釉已经受到西亚的影响。据目前考古发现表明,孔雀蓝釉器物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3件孔雀蓝釉陶瓶。

  还有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一对孔雀蓝黑花玉壶春瓶也是我国较早期的孔雀蓝制品。

  从金、元产品工艺看,13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

  从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说明当时御厂孔雀蓝釉制作尚未形成太大规模。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期间,蓝釉瓷器传世不多,景德镇御窑厂出土过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阐明其出产未曾连续。

  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者的很少。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片,单个有棕色斑驳,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

  明代孔雀蓝官窑瓷器,在当时就极为名贵,成功的作品不多,现在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

  而孔雀蓝釉这一品种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但到了康熙年间,孔雀蓝釉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康熙孔雀蓝釉较明代宣德、成化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多,有的浓重葱翠,有的淡而纯净。

  雍正、乾隆时,孔雀绿釉瓷器的造型种类较康熙时更为丰富,清代中期以后,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

  孔雀蓝釉的制品存世较少,拍场上往往难得一见,故极为珍稀。釉色之中d88.com手机app,“孔雀蓝”有着大多古陶瓷收藏家公认的美丽,那是一抹雨过天晴的色彩。

  2004年,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孔雀蓝瓷盘以 1238万元的港币落槌小小一块瓷盘竟能追捧到千万元的天价,可见其美丽色彩对于收藏界的诱惑力。也成为单色釉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器作葫芦形,束腰,圈足。外壁通体施孔雀蓝釉,下腹刻缠枝莲托八吉祥,腰刻杂宝纹间以朵云,上腹饰缠枝莲纹,颈饰折枝花卉一周。

  本品缸形小巧而端庄,适于文房清供之物。通体敷饰孔雀蓝釉,色泽匀净亮丽,古穆而不失幽靓,可爱之至。平底内凹,呈玉环式足,环壁涩圈,为垫烧之专用,中心书写青花篆书六字年号款。乾隆朝此式缸样以青花云龙纹者最为常见,然若本品之孔雀蓝釉为饰者,则极为罕见,似为孤例,是为乾隆官窑少见之文房雅器。

  此件海棠尊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呈海棠形。线条优美婉约,造型别致柔丽,体态轻巧,隽逸俊秀,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修胎完美,胎白质细,通体孔雀蓝釉,釉面匀净光泽,釉汁肥腴,釉质细腻,与玉质之莹润如脂殊无二致,光华内蕴,臻于纯美,展现了极为高超的制作技巧。发色深沉典雅,极见匀净雅靓之致,深为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孔雀蓝随器身曲线起伏而浓淡有致,增强了韵律感,富于变化。

  本品瓶呈菊瓣造型,口呈蒜头形,颈部修长,颈部两侧饰双龙形耳,耳上饰有回纹锦地,通体施鲜亮的孔雀绿釉,玻璃质感强,釉下开碎冰片纹d88.com手机app。浅挖圈足,足内满施透明釉,呈米黄色,亦开细片纹。

  不论孔雀蓝还是孔雀绿,清代以前的这种色釉都属于名贵品种,存世数量极为稀少。其他的孔雀蓝色文物,也极为珍贵,值得收藏家研究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