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埙正在他们手中“回生”尊龙用现金娱

  赵亮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赵良山于1983年以一曲《哀郢》将绝响已久的埙搬上北京的舞台,在业内引起轰动,此后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和进一步推广使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业内外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埙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尊龙用现金娱,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被古人形容为“立秋之音”。然而,我国这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一度历经萧条直至失传。

  上世纪70年代,天津音乐学院的管乐演奏家陈重教授开始了对古埙演奏技艺的恢复重建及探索工作,后因年岁已高,便将古埙的革制与复鸣工作托付给了他的学生——在湖北省歌舞团担任演奏员的赵良山。陈重给赵良山寄来了一枚宜兴烧制的埙,嘱咐他让“千年绝响”重见天日。

  历时5个多月,制作了几百个木质埙之后,赵良山终于拥有了两个音量大、音域关系准确的埙,同时研究出了更科学合理的埙指法,还能表现出各种复杂音效,在继承埙乐“立秋之音”本质特色外大大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尊龙用现金娱。古埙复鸣的首部作品《哀郢》,是他与作曲家龚国富配合创作完成的。这首三分钟十秒的埙曲,用古埙深沉和哀婉的情怀将屈原自投汨罗江时的悲痛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绝响”虽然复鸣了,但在当时众人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意义,无法获得展示机会。

  在陈重教授的引领下,赵良山开始了对埙的全面改制与创新,从制作、改革、谱曲、演奏到向世人证明埙的艺术价值,为了埙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热情、情感与才智。1983年,他终于不负老师重托,将绝响已久的埙搬上当代艺术舞台。

  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用古乐队上演的《编钟乐舞》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其间赵良山用埙演奏了《哀郢》,这仅一分钟的演奏震动了中国乐坛。《哀郢》也成为掀开古埙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1986年,赵良山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在闽南生活了20多年,赵良山的古埙艺术得到继续发展。教学育人,登台献艺,他不仅把埙这件古老的乐器播扬海内外,登上神圣殿堂,还让埙本土化,将埙加入到南音的演奏当中去……2011年,鉴于赵良山先生对古埙艺术所作的杰出贡献,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最高奖。

  赵亮自幼跟父亲学艺,不仅会演奏,还会制埙,很小就学着用泥巴捏埙。电影《良家妇女》和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埙乐,就是用他和父亲亲手做的埙演奏的。

  后来,赵亮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音乐系。虽然报考的是竹笛的民族管乐器方向,但他一直没有放下对埙的学习。2002年,赵亮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子承父业接棒传播埙文化。在此期间,父子俩经常参加厦门市的各类文艺演出及教学、学术讲座等活动,在闽南地区推动着埙及相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06年,赵氏父子将古埙的演奏艺术推向了世界级艺术舞台——维也纳金色大厅。2009年,古埙申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父子俩同时成为本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0年成立了古埙演奏技艺传习中心,面向社会进行埙及相关乐器的教学与传播。

  2011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赵亮领会到父亲不凡的艺术心路,更意识到传承的使命和责任,立志将这一古老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受到台湾地区陶笛兴盛发展的启发,赵亮关于传承发展埙的思路和热情愈加鲜明。“陶笛这一名字最先从台湾传出,其为埙的一种,亦可称为哨埙,因携带方便、音色独特,在台湾、厦门等地风靡起来。学习吹奏陶笛可以为吹奏古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认识下,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古埙艺术,赵亮将陶笛定为传承埙文化的先导乐器,在厦门大学首创陶笛全校选修课,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陶埙陶笛社团陶韵社。2016年,厦门大学首开陶埙陶笛专业,赵亮也成为中国首位高校埙(含陶笛)专业教师。

  赵亮说,陶笛对年轻人有一种吸引力,既有中国传统埙的特色在里面,也有中国的文化在里面。而他的学生没有限定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英语系、物理系、财会系等专业都可参与选修。

  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努力,陶笛这一源自埙的精巧乐器在厦门家喻户晓,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近些年来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埙的元素越来越常见,这些都带动了更多人对埙的认知和兴趣,加速了埙的文化发展。2017年,古埙成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早在1996年,赵亮就做了一个勇敢的尝试——出版古埙乐专辑《请到我的花园来》。在全新的编曲、演绎下,古埙不仅还原了远古的千年之音,还能与西方爵士现代音乐相融合尊龙用现金娱,演奏出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

  在闽南开展对埙的传承与传播工作时,赵亮也从当地的音乐戏曲文化中汲取养分。与埙同样作为古代宫廷乐的南音古风悠长,乐曲中满溢悲悯的情怀,与埙的特质十分吻合。他经常参与南音的演出,将埙的古朴和南音的典雅相融合。来自中原大地的古埙融入独特的闽南文化,奏出了新的韵味。

  近年来,赵亮积极开展传承活动,除了在高校任教外他还在中小学开办公益兴趣班、进社区开展公益演奏讲座等活动,通过陶笛教学积极培养新一代传人。他说,厦门与台湾一水相隔,是大陆最早发展陶笛的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陶笛是两岸音乐文化交流最好的桥梁,伴随着海峡两岸陶埙陶笛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两岸陶笛文化交流会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同胞通过一同吹奏陶笛相互认识,也认识了埙与陶笛的渊源关系,同时参与到了共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通过陶笛来带动埙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发展性的传承、开放的传承。他们的交融能够更好地让两岸爱乐同胞珍视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乐器名称的争论或学术上的探讨,无形当中都会把中国传统古埙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文化价值给争辩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它。”赵亮说,越来越多的两岸音乐爱好者在学习和传播陶笛的过程中,创新理念,让这一传统尊龙用现金娱、古朴的“最土乐器”重新焕发生命,“希望在未来不久,很多人会因为自己会演奏陶埙、陶笛而感到自豪”。

  虽然在传承道路上,赵亮也曾遇到各种困难,但他相信只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吹奏,就能加深人们对陶土乐器的认同度,从而化解偏见,发展性的传承就会慢慢走向一种良性循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