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打算”应向“光境况打算”转嫁

  近年来,民用建筑用地逐渐萎缩,但公共建筑用地一定程度上则呈现出稳定向好的态势。相应的,园林景观、健身场馆、道路桥梁以及交通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建设依然势头不减。作为以风景园林规划、环境景观、建筑、景观照明为主要业务优势的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在整体城市建筑发展相对滞缓的情势下,则抓住公共工程的发展趋势特点,因地制宜地创新照明设计服务方案,逐渐从群雄混战的照明工程商群体中脱颖而出。

  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在照明工程的设计表达上非常注重专业的秉性和质量的追求。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沈葳在接受中国照明网采访时告诉记者,中国照明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但整个行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照明首先考虑的是人居环境,其次是文明的载体,再者是产业聚集平台,照明的首要目标是满足人居生活与安全的需要,其次才是呈现现代文明的夜晚生活,随后是通过灯光的信息表达和业态辅助功能使各个相关产业在晚间经济的平台上得以整合,使城市走向智慧之光引领下的未来。

  众所周知,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城市园林景观以及各类公众场所的规划设计更需要文化进行软支撑。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在尊重城市整体规划生态平衡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景观照明设计上,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有着丰富成熟的经验。尤其是针对地方建筑进行的照明设计,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根据地域的差别,在景观建筑的照明风格上独具匠心。

  谈及江浙一带的景观建筑照明,沈葳副院长结合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的具体案例向记者娓娓道来:江浙一带古建和园林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涉及较多,设计首先需要从项目性质、设计目的、场所条件、观众构成、动线关系、高低错落、细部内容、背景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再决定创作基调,最终才形成深化设计。以南京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根据街区的宽窄和地段的商业氛围决定照度等级,同时根据特色的细部元素刻画和观赏性决定对其采取表现手段,并以此制造细腻的观赏性,结合商业招牌再现商贾云集的感受。

  照明设计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领域,它涉及到光、景观、工程、建筑等多个行业领域,而所有的这些内容都由照明衍生的概念作为桥梁链条贯穿其中。针对景观建筑灯具的使用问题,沈葳认为,LED产品对建筑的表达不及传统照明产品,LED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照明方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光原理和使用方式。在不同的目的支持下,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目标。

  谈到照明设计的跨界问题,沈葳副院长认为不能够单纯地只用美学概念来进行定义。他谈到,照明设计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内涵的比较粗疏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它是独立的专业,在某些方面又是服务于其它专业的配套手段。跨界并非始于今天,也不仅仅是往建筑或其它行业跨界。灯光无所不在,灯具技术无所不包,照明必须理解其所服务的专业才能为其提供应有的价值,同时吸收更多外来元素才能成为人们喜爱的时尚形式,对接不同事物,而我们必须超越灯光才能俯视灯光要服务的整个世界。

  灯光对于景观、工程、建筑是一个补充,因为灯光是依附这些元素而存在的,但同时灯光也起到一种强化的作用,能将白天不好的元素隐藏,重点强调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元素。很多人都说:晚上比白天更加好看,也是这个原因。沈葳这样归结灯光系统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

  照明设计一直贴印着照明行业内“最具环境识别”系统的标签,这也让照明设计的从业者需要与建筑本身有着足够的默契感。在沈葳看来,照明设计师需要对地标性建筑有更深层的思考。地标性建筑一般具有能够被一眼认出的高度识别性、贴近市民的亲和力、指示方位的参照性和公众口碑的传播性等特性。建筑能够通过光色、光型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个参照,因而像城市地标性照明设计要考虑植入更高端的技术,使周边甚至远程的人们以更高科技的手段,参与到地标建筑的光色演绎行为中,这样地标的知名度才能够跨越时空传播得更远,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体验需求。

  沈葳在景观照明和城市建筑照明领域深耕多年,对于设计的理念也越来越显得成熟稳重。他对设计理念的感知和阐述非常柔和,他认为,照明设计需要从人的心理感知为出发点,首先以一个市民的身份进入,认真感知照明的真实诉求所在,然后将这些东西融入到灯光创作中,同时设计师需要站在业主的角度,灯光设计要围绕业主利益而思考。灯光的价值应该用创意参与文化建设,用项目整合资源,用产品融合技术,用服务提升价值,用效果丰富体验,用概念包装投资,用前景吸引社会资本。

  谈及照明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沈葳认为,未来照明行业将从纯粹的“照明设计”向“光环境设计”转变。照明设计将更多地从消费者习惯和行业入口着手,关注时代背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化。在互联网大数据爆发的年代,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技术和照明将会很好地结合。照明系统与体验经济的衔接会越来越紧密,照明环境、消费方面的体验感营造将是关键方向。